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信息来源: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时间:2024-09-06浏览次数:10

095132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介绍

专业名称: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

专业代码:095132

 

一、学位点介绍

学位点主要以省一流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为支撑,依托浙江省丽水市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丽水学院生态实验中心等省级科研教学平台,产学研融合突出。立足山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两山理念为指导,以区域生态经济与资源利用转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对接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环境修复、生态设计规划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围绕土、肥、水、气、热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开展农业资源化利用技术、绿色健康产品研发、动植物生态保护、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和产业技术创新及技术体系集成等方面研究,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业硕士人才,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山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以两山理念为指导,围绕土、肥、水、气、热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区域特色动植物资源高质量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过程,开展高品质农业生产技术和绿色健康农林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利用农林剩余物、动植物废料等废弃物资源,开展肥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和生态应用等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相关产品研发,服务于高质量可持续农业农村发展。

2. 山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污染风险控制、土地及动植物资源管理、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肥料农药创新应用与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及有害残留检测分析等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过程及机理,开展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风险评估、农林资源保护与产品品质提升等技术创新和体系集成研究。同时运用农业环境污染物检测与控制新方法新技术,研发高选择性环境功能材料提升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水平,服务于高质量绿色农业生产发展。

 

三、培养模式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外行业导师作为实践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与研究等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结合学科特色和地方优势,采取实验室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校外实践基地,入驻笋竹科技小院、食用菌科技小院等“科技小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方式,形成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

 

四、师资队伍与科研水平

本学位点共有硕士生导师93人,其中博士79人,占比84.9%,其中浙江省151工程人才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1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4人,丽水市“138人才工程”11人,丽水市 “绿谷新秀”6人;正高级职称15名,副高级职称27名,高级职称占45.2%,具有国外访学与留学经历12人,占12.9%聚力团队赋能,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本学位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为培养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保障,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4项等;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50多篇;获授权专利近60余项。

 

五、科研条件

本学位点科研条件优越,拥有浙江省丽水市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丽水学院2011协同创新中心——山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科研平台、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园林园艺实训中心)、生态实验中心、两栖爬行动物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21200㎡,3600㎡的校内实践基地(省级示范性生态园林基地)和800㎡研究生培养专项实验室,拥有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荧光倒置显微镜、凝胶成像仪、氨基酸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自动凯氏定氮仪、全自动表面孔径分析仪等精密仪器设备,为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